推動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
http://m.dtrtvu.com2025年07月10日 09:35教育裝備網
■ 深入推進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既要依托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創新發展,也要健全完善文化數字化、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這一重要論述為數字時代的文化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深入推進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既要依托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創新發展,也要健全完善文化數字化、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推進文化數字化新基建和文化數據體系建設。文化資源的系統性梳理和活化利用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命題。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一要加強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轉化。通過3D掃描、數字建模等技術對脆弱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高精度數字化采集和存儲,建立永久性數字檔案。民間戲曲、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通過影像記錄、動作捕捉等技術完整留存其表演過程和核心技藝。數字化保護不僅能有效抵御自然侵蝕和人為損毀風險,其生成的高質量文化數據資產,更成為學術研究、教育傳播、創意開發的源頭活水,是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傳承和發展的保障。二要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構建系統化、標準化的文化數據庫是整合文化資源的基礎。首要任務是對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新型數字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性普查、規范化著錄和標準化編碼,打破資源孤島。有機整合數據,建立統一權威的資源目錄,實現資源的高效匯聚和精準定位。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海量文化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知識關聯。三要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的開放共享。積極搭建高質量數字化平臺,推動文化資源向公眾、學界和產業界開放共享。降低公眾接觸、研究、利用優質文化資源的門檻。推動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高校及研究機構間建立數據共享協議和協作機制,實現安全可控的跨機構資源互聯互通,構建全國性文化資源網絡。為文化創意、文旅融合、數字出版、教育研學等產業提供豐富素材和靈感源泉。
打造文化數字化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場景。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應用,深化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和協作,構建文化數字化新生態。一是數字賦能激活傳統文化的新生命。數字技術正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重要引擎。敦煌壁畫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從洞窟走向數字展廳,實現“一眼千年”的震撼體驗;故宮文物實現智能修復和數字化展示,讓沉睡的文物重煥生機。數字技術不僅攻克了保護難題,突破了時空限制,更創造了全新文化體驗方式,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并重塑傳播路徑,構建古今對話新范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延展。二是數字驅動催生文化發展新業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數字技術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可再創的活態資產,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正在催生“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文化消費模式,建設數字化應用場景。催生沉浸式體驗、數字文博等新業態,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與旅游、教育、體育等領域的融合發展。三是數字傳播拓展文化傳播新場域。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聚焦時代主題,創新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創造出更多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產品,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跨界合作,構建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對外文化傳播創新正逐步深入,中華文化正以更富時代感的數字表達走向世界。
健全完善文化數字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一要完善文化數據庫全鏈條安全保障機制。安全性和合法性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要建立健全制度筑基和技術護航的雙重保障機制。完善數字版權登記和溯源制度,有效解決確權難題。制定網絡數字文化產品創作、傳播和服務的標準規范,明晰權責邊界;健全侵權監測和快速響應機制,維護市場秩序。部署隱私計算和動態加密技術,實現跨機構數據協同開發中的“可用不可見”。構建覆蓋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技術防護網。二要強化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協同治理機制。破解“信息孤島”,關鍵在于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高效協同的治理生態,形成協同治理的強大合力。搭建文化數據開放平臺,推動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的數字資源互聯互通,引導文創企業開發衍生應用。創新“場景驅動”合作模式,通過文化遺產數字化、智慧文旅等標桿項目,形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落地的一體集成。三要優化數字文化高水平人才培養機制。圍繞懂文化、精技術、善應用的復合型能力需求,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設立文化遺產數字化、數字版權管理等交叉學科,強化三維建模、數據挖掘等實踐技能培養。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通過數字文博修復、虛擬展陳設計等項目化教學銜接產業需求。建立健全數字文化職業能力認證標準,在數字修復師等新興領域培育能工巧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