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http://m.dtrtvu.com2023年03月31日 10:47教育裝備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才自主培養已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徑并取得巨大成就。在新時代背景下,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人才自主培養和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表述中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全面”,二是“自主”,三是“質量”。其中,“全面”是覆蓋范圍,“自主”是方法手段,“質量”是目標要求。從三個關鍵詞出發,可以清晰地理解我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支撐強國建設戰略的深意與路徑。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范疇更強調“全面”。近年來,作為政策目標話語的“高質量”在教育領域頗為流行,如教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教育體系等。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質量話語主要是對未來奮斗目標的凝練,而非對眼前實踐的描述。尤其是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長期以來我國主要采取集中資源、重點培養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快速達到局部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優越之處,但離全面高質量發展還有距離。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基本國情的精準認識。在教育領域,人民群眾對于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未來必須對這些需求作出更好回應。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只有得到全面提升,才能真正產生覆蓋范圍更廣、梯隊厚度更深的人才紅利,有力支撐強國建設戰略。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方式更強調“自主”。實際上,我國長期以來已經建立起一套人才自主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具有東方文明的底蘊和特色,與西方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有明顯不同。但這種模式的組織形式和架構建基于工業時代對教育的需求,其評價標準和實施技術大都是由先發的西方國家所主導,后發的國家某種程度上只是扮演著跟隨者或依附者的角色。所以,如今我國頻繁遭遇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除了在科技發展戰略和水平上要爭取更大突破外,還要反思教育體系在培養高質量人才方面的自主程度問題。
尤其是當前世界正處于從工業時代向數字時代轉軌的過渡期,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站在越來越接近的新起跑線上,作為文明存續發展之根基的教育,尤其需要具備更為鮮明的自主意識,以應對未來世界的挑戰和機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三個第一”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國教育體系的自主程度和支撐力度。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國教育發展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或去國際化,而應在增強國際理解、增進文明互鑒的基本前提下,更有意識地加大力度建設自主程度更高的知識體系與教育體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
檢驗人才自主培養成效的目標更強調“質量”。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始終圍繞促進公平、提高質量這一發展主線,不斷努力從“有學上”向“上好學”邁進。比如,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便充分體現了從對公平的需求到對堅持公平基礎之上質量追求的目標升級。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教育及人才培養離“全面提高質量”的目標要求還有差距。人才培養中結構矛盾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還需繼續破題,普職教育分類發展亟須優化。這些都對“全面提高質量”提出更大的挑戰。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從提升公共服務水準的角度對不同層次類型的教育提出質量要求,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質擴容。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化統籌布局的根本原因。衡量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應只是考試成績、升學率、論文發表等紙面數據,而應是人才資源、科技轉化等應用層面上的高質量,不僅只在量級上提升,更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轉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還要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充分體現強國建設戰略的教育擔當。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