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學校破壞教育生態不容小覷
http://m.dtrtvu.com2023年10月11日 13:37教育裝備網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簡稱《擴優提質行動》)。與此相應的是開學之際自媒體熱傳的兩種不同場景:一些巨型學校上下學時成了茫茫人海,家長與學生互找的忙亂擁堵畫面,某市某校一個年級32個班,而另一所城區學校9個班只有99個學生,一年級只有3名新生。
這兩種景象發生在同一區域,是同一件事的兩面,反映的是當地教育并未朝著均衡方向發展,且這種現象在基礎教育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表現得更為突出。其中,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地方還在將巨型學校當成當地教育發展的政績。于是這一現象還在不斷出現,其將給未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帶來的嚴重問題不容小覷。
巨型學校為何產生?表面來看,是被家長尋求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撐大的,背后則是錯誤的發展觀。在一些地方,家長追逐當地的某一學校,而各級政府對這一問題卻未重視,也未從當地教育和學校生態良好角度分析這一現象的利弊,還不斷從政策和財政經費上給一些學校錦上添花,放任或使用政策杠桿激勵巨型學校擴張。不僅如此,一些當事人還在沾沾自喜。
調查中就有一個真實案例,有一所小學在校生數超過5000人,因規模過大,在省級督導過程中被認定為不合格,要求整改。當地教育主管領導表示:這是當地家長都爭著想把孩子送進去的名優學校,怎能不合格呢?你們派人來現場看看吧。這件事反映出當下兩種不同的優質均衡發展觀在教育實踐中依然在較量:一種是以所有學生為權益主體的均衡發展觀;另一種是以部分、局部人群為考慮對象的優質發展觀。正是后一種發展觀認為要在高處補償,促使優校越優越大,弱校越弱越小,誤導家長抬高成本追逐,不顧后果地把一些學校不斷“撐大”。
當下,一些地方,巨型學校還在不斷出現,首先顯示當地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邏輯機理用反了,顯示當地教育并未實現真實的優質均衡。家長與學生在用腳投票,并隨政府的政策、經費投入共舞,加劇馬太效應。
巨型學校帶來的城市交通擁堵、秩序混亂、學生就學成本增高等還只是外表的小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多層面的。宏觀上,破壞了一個區域內良性的教育生態,突破了就近入學原則,使當地教育處于單一、不平衡、成本不斷攀升而又難以多樣、平衡、可持續的發展狀態;中觀上,導致對學校的治理、管理由于超距而越過有效管理半徑,降低甚至失去治理有效性,增高治理層級和成本;微觀上,導致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度降低,學生難以獲得足夠的關注、鍛煉、表達與表現機會。
世界各發達國家學校發展的歷史表明,追求規模是外延擴張階段的特征,進入內涵發展就必然是適度規模的,學校隨著發展水平提升逐漸縮小才能做精做細,適度規模是優質高效的必要前提與特征。當下,很多學生在超規模學校就讀,孩子承受著超規模學校帶來的傷害。這種現象,在當下已經到了必須轉換發展模式的臨界點。貽誤時機,一旦更多超規模巨型學校出現,其延時效應對各地教育優質均衡的良性生態形成更為不利,所造成的危害更大,解決難度更高,解決所需要的時間更長,實現擴優提質也就更難。
預防、減輕、解決巨型學校問題的關鍵是依據《意見》和《擴優提質行動》精神,科學合理做好學校布局,切實消除城鄉、區域、校際、群體的四大差距,著眼全局又要精細考量,正確有效利用平衡機制促進不同學校在同等條件和相同規則下均衡發展,轉換做大做強做優少數學校的工作模式,著力完善政策措施,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促進教育公平。
。ㄗ髡呦抵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